《Gone with the Wind》


這是我目前看過最長的一部影片,算上中場休息一共230分鐘,我用肘撐著枕頭反趴在床上,看完之後想起來吃飯,才發現腰背極其痠痛,只好仰面躺下來等痛楚緩解。室友問我怎麼回事,我說沒事,看得太入迷了,她見我躺著便問我是不是又看哭了,我盯著上方的蚊帳,擦了下眼底,已經乾了。廣東話“乾”和“Gone”的發音有點相似,於是我笑著應了句:It've gone with the wind

這次我不想談電影海報或者劇照,鏡頭或者編排,我更想談談一些感受,一些很原始的感覺。我恐怕不可以組織到好的語言來表達,在文字方面我一直比較缺失天賦,我只能敲擊著鍵盤把盤旋在我腦海的一些字句打出來,讓它們顯示在空白的屏幕上,最後滿滿一屏幕全是胡言亂語。我真心感謝那些看我影評的孩子,如果你們知道我讀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差點撕碎我的作文,你們大概就會發現自己在做一件很溫暖的事——聽一個失落者的絮叨。

提起這部影片誰都不陌生,它獲得過太多的獎項,它傾倒過太多的觀眾。我第一次聽說這部片子是一個初中同學說原著的中文譯名太奇怪(指《飄》/《隨風而去》這兩個名字),的確是個比較古怪的名字,與準確無關,是一種感受上的差異。在我觀看之前,我也沒有明顯的感受,只是覺得《亂世佳人》聽上去比較吸引,但其實都總是差了點什麽,而我又確實想不出一個更好的表達。語言的魅力恰恰就是在這裡吧,如果你們查那句流傳甚廣的“生如夏花之絢爛,死如秋葉之靜美”的英文,你大概也會失望。還有前段時間很賣座的《La vie d'Adèle》,大陸譯名是《阿黛爾的生活》,而港版譯名則是取自英國版的《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》譯為《接近無限溫暖的藍》(這句實則最初是譯自法文原版里的副標題“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”),語言之所以美麗就在於它在精確以外的意思,所以文學是一門藝術。

後來在一本叫《那一瞬間的地老天荒》里多次見到這個名字,小說的背景是在軍閥時期,女主角最喜歡就是一遍一遍地看這部影片。我一直在搜尋片源,可憐那個時候到處都是CCTV配音的版本(對,就是那把用著極其造作的語調說著極其拙劣的譯本的女聲不斷叫著:“噢!親愛的!”我自小就恨CCTV摧毀了這些好電影),再有就是一版無字幕無聲的和一版字幕遮住一半畫面的,坦白說,我當時就覺得與其屈就這樣的版本不如不看,至少它在我印象里會一直美好。

上大學之後硬是通過各種抗議逼網管建了經典電影的專題,又逼著上傳了一些好電影,可惜網管也沒有神通廣大到找到完整的《Gone with the Wind》。上兩個星期意外見到PPTV更新了這部影片,也不管佔多少內存了,先下載吧,意外地清晰度不錯,英文中字,全彩完整版(我不確定還有沒有,因為PPTV的影片有時候會因為版權等問題被迅速刪除的,找不到的孩子可以去看看,這應該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版本了)。

因為沒有看過原著,剛好最近在上影視改編的公選課,看完之後就上網搜了一下原作簡介,內容上是沒什麼出入的,而底下的書評則都偏重於小說反映出來的社會風貌。相對於歷史我更願意談談Scarlett的愛情,我只是個膚淺的影迷,那些宏偉的評說留給那些偉大的人物吧,我不過是個“寫字的人”,中學時就聽著不知道第幾次的魯迅先生的社會批判昏昏欲睡(我到現在都不認同老師們口裡關於《朝花夕拾》的解說,何必想得如此複雜,那不過是一個人對於童年種種的回憶,我寧相信魯迅先生寫的時候是純粹的懷緬。爲什麽它必須是一種批判?)

Scarlett是個很特別的女孩,曾經看過一句話,是用以讚頌vivien leigh的:“只有費雯麗可以演到斯嘉麗”。Scarlett不是我們一貫認為的那種“好女孩”,她自我中心,她貪玩,她嬌慣,她冷漠,她刻薄,但她又不是一個徹底的“壞女孩”,她內心有著一份善良,她只是被慣壞了的孩子,又恰好漂亮得讓人願意一直容忍。她和Ashley的感情來源于她的自負,她覺得自己應該得到一切她想要的,那麼理所當然,她覺得Ashley必須愛自己,和鎮上其他男人一樣,所以當她發現不是,她就偏偏要得到,到最後才發現那只是自己的不甘心。

而她和Rhett之間卻是開始于偏見。我忍不住想起《Love and Prejudice》(《傲慢與偏見》),不都是開始於一個誤會嗎?明明是命中註定的人卻因為小誤解走了一圈圈彎路。Scarlett和Rhett初見時就開始互相譏諷,然而這些對白又有種曖昧的趣味,Scarlett說:”Sir, you are no gentle-man.(先生,你是個偽君子)”Rhett也全無紳士風度地回擊:“And you Miss are no lady. Don’t think I’ll hold that against you. Ladies have never held any charms for me.(小姐,你也不是淑女。别以為我会要挾妳,我一向對淑女没興趣)”虛偽的紳士和虛偽的淑女,他們骨子裡是相似的,明明在互相吸引卻都用厭惡代替。

每次Rhett都換著法子取悅Scarlett,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都以爭吵結束。Rhett起初也沒有認識到,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對Ashley越來越深的嫉妒,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可救藥地愛上這個“虛偽的女孩”。每次Rhett擁抱Scarlett都帶著一種霸道的柔情,讓人難以拒絕,他在一點點佔有她的感情,只可惜兩人自己並不自知。Scarlett明明是個聰明的女孩,卻偏偏不懂愛情,她只要認真想想就會明白,Rhett再神通廣大,要在戰亂里一次次護她周全也不是易事,當一個男人願意一次次冒生命解救你和你身邊的人,他可能僅僅把你當成消遣嗎?何況還是一個和你一樣自私的男人?他若非愛你已深又怎會給你代價深重的寵愛?可即使後來Scarlett知道Rhett愛自己又如何,她沒看清自己的心,儘管他們經歷過那麼多的生離死別。

婚後的Rhett更加溫柔成穩,他給了Scarlett無可比擬的寵愛。他們的孩子Bonnie出生之後兩人卻又因Ashley而產生嫌隙,Rhett把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。那真是一個模範好父親,無微不至,寬厚耐性。以至於在片尾Rhett說出原屈時我咬著牙,卻止不住眼淚。

在第一次離開前的晚上,Rhett喝得爛醉,他把手放在她的頭側,他說他想用力把Ashley從他腦海擠出去。他的掌下,她不過是易碎的骨頭,可他再恨,他沒有傷害過她分毫,儘管他一直不是個gentleman,他卻用最gentle的方式待她,安靜地等她有天忘記Ashley接納他。她依然冷靜勇敢,這不正是他最愛的樣子嗎?他深情地吻她,就像以往的每一次。可酒醒以後,他還是選擇離開。不是因為不愛,是因為累。

回來的時候她告訴他自己懷了第二個孩子,兩人卻在爭吵里盡說著口是心非的話,意外流產之後的她在痛楚里叫著他的名字,卻又沒有讓他知道,他們就是這樣把誤會越堆越高,最後堆成了一道越不過的高牆,隔斷了彼此。

Rhett:”As long as there was Bonnie, there was a chance that we might be happy. I liked to think that Bonnie was you, a little girl again, before the war, and poverty had done things to you. She was so like you, and I could pet her, and spoil her, as I wanted to spoil you. But when she went, she took everything. (如果Bonnie還在,我們還可以幸福的。我把邦妮想成你,你又變回了小女孩,在戰爭爆發前,深受貧窮之苦之前。她太像你了,我寵她,溺愛她,就像我想寵愛你一樣。但當她離開人世,她帶走了一切)“

我沒有想到他是以這樣的心情寵愛著Bonnie的,他愛他們的孩子,因為他深愛她。在他內心深處有一道傷疤,就是在回莊園的途中離開她去參軍,以至於使她獨自面對貧苦,以至於她不得不強迫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也更加現實。我突然想起那句話:”免我驚,免我苦,免我四下流離,免我無枝可依“,很多時候男人都把女人想得複雜了,再堅強的女孩,她也只是個女孩,如果有人護她寵她,她不會想要變得冰冷的。Rhett想要回到戰爭前,回到她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女孩的時候,在那個時候就毫不猶豫地贈她一世寵愛,就像對待未長大的Bonnie一樣。回想Bonnie出生時他興奮地說著要給她最好的一切,到她稍大一點他耐心地教Bonnie騎馬,在倫敦時溫柔地哄慰被噩夢驚醒的她,每一個細節都溫暖人心。Scarlett如果早點看清楚眼前這個男人,早點看清楚自己漸漸被溫暖的心……沒有那麼多”如果“。

悲劇的結束,Scarlett最後說:”Tomorrow is another day“

明天是新的一天,明天,更多的明天,他還會回來嗎?

大多數時候,現實都如同《半生緣》曼楨的最後一句對白:“我們都回不去了”

我們何嘗不是現實生活里的Scarlett,因為年輕而輕狂地覺得自己可以擁有一切,把別人的愛當作理所當然,直到現實亮出它黑色的巨翼,將我們扇進深潭,才明白自己在強大的現實面前根本微不足道,然後我們學會堅強,有或者只是學得更加狡詐,我們變得不信人,只相信自己,只相信金錢。到頭來,那些默默在我們身邊給予護蔭的人,最終受不住我們的冷漠而離我們而去。到我們發現,一切又都遲了,太遲了。

借用那句最近被多次引用的話吧——且行且珍惜。

评论(10)
热度(14)
©鹿鳴•LoFoTo | Powered by LOFTER